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12月20日中六乙班題目

中六乙班網誌題目

中國處理劉曉波事件,為你帶來甚麼啟示?試抒己見(字數不少於400)。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12月2日中六乙班題目

最近「維基解密」網頁,公開大量美國機密文件,舉世觸目,震驚全球。
試以四百字左右,談談你對此事之看法。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11月25日中六乙班題目

醫管局冀市民繼續續支持器官捐贈
(商台) 1110 星期三

換肝的海關關員袁偉祥,仍然在瑪麗醫院留醫。財政司長曾俊華早上到醫院探望,在病房逗留約二十分鐘,他指袁偉祥情況好好,很健康。主診醫生盧寵茂表示,袁偉祥精神很好,感覺他有鬥志,很想盡快回復健康,他亦可以吃飯,胃口不錯。 醫管局港島西聯網總監陸志聰表示,瑪麗醫院作為主要器官移植中心,會繼續推廣器官捐贈文化,希望市民繼續支持器官捐贈。

題目:試就研習所得,談談你對器官捐贈的看法。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英國首相卡梅倫訪問中國

11/11/2010   中六乙
英國首相卡梅倫抵達北京 開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2010 11 09 13:56    中國窗
(記者 周兆軍)英國首相卡梅倫9日上午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卡梅倫今年5月出任英國首相以來首次訪華。
    此次訪問是英國歷任首相訪華中陣容中最豪華、規模最大的一次,代表團成員包括財政、能源、教育和商業4位內閣大臣和約50位英國工商界頂尖人士。卡梅倫在訪問前對媒體表示,他此行是一次“至關重要的商貿之旅”,希望與中國建立更密切的聯繫。
    訪華期間,卡梅倫將會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與中國總理溫家寶舉行會談,並將與中國領導人共同出席中英工商峰會。此外,他還將在北京大學就中英雙邊關係和國際形勢發表演講。
    在卡梅倫抵達之前,英國的幾位內閣大臣已先行抵達北京,與中國有關部門就經貿、金融、能源、教育等領域的議題進行探討。其中,最受矚目的是9日上午舉行的第三次中英經濟財金對話,中國副總理王岐山和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共同主持本次對話。
    英國多年保持歐盟內最大對華投資國和第三大對華貿易夥伴國地位,中國也已成為英國第六大投資來源國。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表示,卡梅倫此訪是一次承前啟後的訪問,將進一步增強中英政治互信,全面促進兩國各領域合作,對中英關係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來源: 中國新聞網)

題目:
英國首相率領歷來最大的訪問團訪問中國,你對他此行有何看法?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11月2日題目

歷時多月的「上海世博」,日前已圓滿結束。你認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沒有幫助?試以四百字左右,談談你的意見。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施政報告2010

「教育投資
134. 政府非常重視教育,現時教育經費佔政府整體經常開支超過五分之一,是最大的開支項目。我們會繼續投放資源,為市民提供優質及多元的教育,為社會培育優秀人才。

多元升學途徑
135. 我們為青少年提供多元及靈活的出路,除了十三所院校開辦的學位課程外,本地多所專上院校亦開辦涵蓋不同專業範疇的副學位課程。除此之外,亦有不少持續進修課程,以及職業教育和培訓課程,供青少年選擇。

136. 我們會推動專上教育多元化的發展。我們建議設立總承擔額達二十五億元的基金,支持自資專上教育的發展。該基金將為修讀自資專上課程的學生提供獎學金,以及支援院校提升教學質素。

137.         與此同時,我們建議由二零一二至一三學年開始,把公帑資助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增加至每年一萬五千個。此外,我們在參考了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意見後,建議逐步把高年級收生學額增加一倍至每年四千個,為副學位畢業生提供更多升學銜接機會。建議的新增學額將涉及每年約十億元的額外開支。當以上建議全面落實後,適齡人口組別中將會有超過三成的青年有機會修讀自資或公帑資助學位課程。連同副學位學額,修讀本地專上課程的青少年約達六成半,相對於十年前約三成的比例,增幅超過一倍。

138.         社會目前關注專上學生貸款的利息及還款安排,政府已開展各專上學生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的檢討。檢討的範圍包括各計劃的涵蓋課程、貸款額、利率、還款安排以及改善拖欠還款情況的措施。我們正制訂具體的建議,在今年底再諮詢公眾。

題目 :
試以四百字左右,談談你對施政報告「教育投資」一項的意見。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10月13日題目

中國異見人士劉曉波,獲頒本屆諾貝爾和平獎,你有何看法?試抒己見。(字數不得少於四百)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學校應否規管教師儀容衣飾?

教育界認為傳統應跟時代走

(星島)2010521日 星期五 

       對於女教師因被要求著裙而鬧上法庭,有教育界人士指此傳統可源自六、七十年代流行穿緊身褲跳A-go-go舞,學校怕老師衣著不夠大方得體才有此約定俗成,隨著時代變化及兩性平等,某些傳統或需要放棄,學校不應限制教師衣著,但要以端莊為大前提。

  周蘿茜:當年要穿旗袍
  香港女教師協會主席周蘿茜認為,男、女教師同工同酬,不應規定女教師必須穿裙,造成標籤效應。她又指,學校應以教師衣著端莊為大前提:「穿裙不一定代表端莊,穿褲不一定代表不端莊。而且女教師穿裙,帶領活動、上台演講或行樓梯時,都會造成不便。」她續稱,當年擔任教師期間,校方就要求她穿著旗袍,現時亦有部分學校要求教師穿制服,但她認為做法已不合時宜,建議學校女教師及女學生改穿西褲,男女平等。

  教育評議會主席鄒秉恩表示,曾任三所學校校長,都未有規定女教師衣飾,只要衣著端莊,穿裙穿褲皆可。他認為,教師要以身作則,作為學生榜樣,改善學生儀容問題。另該會副主席何漢權稱,要女教師著裙這傳統甚有歷史淵源,始於六十年代流行穿緊身褲跳A-go-go舞,學校擔心老師穿得過於貼身,加上女同學也須穿校裙,學校也希望女教師以身作則,並非刻意限制教師自由。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認為,是次訴訟可成為契機,引起社會關注學校的兩性平等問題。

  教育局未有回應訴訟事件,但指已透過《學校行政手冊》及通告,提醒學校在制定及檢討學校政策或程序時,須遵守針對歧視的法例包括《性別歧視條例》,並符合平等機會的原則,避免涉及任何形式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