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終於圓滿結束,雖然我未能親身到上海參加這一大盛事,但我十分支持中國舉辦這盛事,而且認為這對中國國際地位絕對有幫助。上海世界博覽會,顧名思義,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聚首一堂,共同分享自己國家的地位。而中國身份東道主,能把如此重要的聚會搞得有聲有色,儘管在世博其間仍傳出一些問題如人數太多引致一部分人不能進場館觀看、人群秩序問題等,總括來說還可說是成功舉辦這聚會。這就已向各國證明中國是有能力繼08奧運後再一次成功舉辦大型國際活動,從而顯示出中國這發展中國家已慢慢成熟,國際地位也慢慢提升。原本,中國在未對外開放時被別國認為我們是弱者,不斷的打壓及搶奪我們擁有的,現今的我們卻成長了,能在世博中向各國展示我國的實力,向世界宣告我們不再是任人斯負的弱者,令其他國家不敢再忽視我們的存在,給予我們應有的尊重及權利,這都是靠上海世博這橋樑與世界溝通的結果。另一方面,中國擁有這些舉辦大型活動的經驗,將來再次舉辦類似的活動不是難事,如此一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已佔一重要的席位了。中國有能力和其他強國競爭,爭取舉辦有利國家的活動,就像這次世博,有人已經預計世博餘溫在未來十年仍能帶給中國利益,這能令中國的國際地位更進一步。總括而言,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利而無害,這對中國在國際上、社會上及經濟上都有不同好處。世界博覽會圓滿結束,但中國邁向國際強國之一之路仍有漫漫長路要走。
我認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幫助。舉辦世界博覽會不只因為具有工商業價值,而是現代國家所需的創新意識以及新價值觀的湧動,都會伴隨世博會而來。先看看復旦大學傳媒與輿情調查中心進行一項抽樣調查顯示,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上海公眾認為世博會圓滿成功,有逾七成的上海公眾參觀過上海世博園區,其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公眾不止一次前往參觀。參觀者對「東方之冠」中國館印象最深刻,沙特館和德國……館則位列受訪公眾心目中印象深刻場館的第二、第三位。上海世博會讓世界更關注中國,對國家發展有重大影響。中國為上海世博會投入286億元人民幣,為改進地鐵、機場和其他公共設施投入更多。全市整修花壇和草坪,安裝新燈飾,整飭一新。除了世博會創造的就業機會,包括上海在內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因上海世博會,與旅遊有關的消費達120億美元。世博也充分發揮中國以辦國際活動,來帶動區域增長的大戰略。有不少海外企業瞅準中國舉辦世博會良機,來中國找夥伴尋商機。這都顯示了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幫助的。
中國今年在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雖然吸引了很多中外遊客到上海共參盛舉,不過要論及是否能因此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這點就有所保留。 無疑很多外國遊客因這次的上海世博,對中國加深了認識,中國館的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為構思主題,共分「東方足跡」、「尋覓之旅」及「低碳未來」3個展區,給全世界展現了中國由改革開放至今的蛻變歷程和從中領略中國城市興建規劃的智慧。上海世博會令中國人民一圓百年夢想,讓全世界見證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提升,標誌著中國正以開放的襟懷走向世界,而非樹立國際地位。 另外,中國舉辦世界博覽會的主要目的恐怕並非為了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因為上海世博會對於中國而言,猶如又一次拓寬視野的啟蒙,讓中國人民看到自己、國家與世界的差距,更加以海納百川、虛懷若穀的姿態去學習各國的先進經驗和文化,為整個世界改善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作出更大的貢獻。 所以這次的由中國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可是說世界各國的交流,不單單在政治上,而是從各國文化、社會、經濟和道德傳統等方面向世界介紹自己的國家。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不盡相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到之處,所以世博會只是加強各國友誼的橋樑,並從中讓人們對中國加深了認識,但對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就有過其言。
歷時多月的「上海世博」,日前已圓滿結束。你認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上起了很大幫助。地位,在此是說中國在國際間的影響力,以及認知度。在今年世博會中,中國向外界展示了其地大物博,科技發展迅速的成績;同時又顯露了幅員廣大引起的問題。這些對於外界來說,絕對是一系列值得用以比較國與國的實力,以及外交價值。而就今年世博來說,中國館自身的規模龐大,令人感到強大。加上其他成員亦充分展示其特色,在認受設計上中國亦沒有表現強硬,以致今屆世博成為歷屆以來最能展示自然美的一屆,共鳴於現今保護自然環境的大潮流。
今年的上海世博的魅力,無疑吸引了四方八面的遊客前來參觀,使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所增加,不過也讓外國人深入了解中國人的特質。 首先,上海世博的確能夠讓中國的美﹑強大一面展示給外國人看,也能除了透過08年奧運,另外一個國際盛事證明中國已經再不是一個任人魚肉的弱國,有自己一套的風格和政策,使這些盛事成功完成。另外,中國舉辦世博也是為了增加國際地位,我相信中國這個目的已經做到了。 不過,我為何認為這次也加深外國人了解中國民族的特質呢?首先上海世博會不斷接到外國展館有「閉館」的威脅,德國館館長施米茨指摘,中國遊客因不滿排隊時間過長,拔起館外的花卉擲向德國館,又故意衝撞工作人員等的行為,深深影響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以我所知,這並不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衍生,這些表現共不是君子表現出來,君子應發乎情止乎禮,把情感表達得恰到好處的人格。雖然這是個個別例子,不過卻深深影響中國人的形象。 概括而言,這次上海世博成功完結是推高了中國國際地位,不過我認為中國需教育國民有人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再使國際地位增高。
數月來的上海世博會終步入結尾,這段時間來,上海世博可謂是眾人的焦點所在。從北京08年奧運起,中國不斷有大型的世界級活動接踵而至,上海世博無疑是在其中最吸引人的一項盛事,中國的國際地位想當然有一定提升。中國地大物博,只是各個中國館的館場,經已向世界展示了其實力,如此成果,的確有目共睹的。但其實除此之外,所帶來對中國認識上的推動也是很多的,令更多的人認識中國比較不為外國認知的一面,令他們能全面地看中國的各種的發展和成就,亦藉此加強了外國對中國市場的注重。只是,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我希望中國政府不要就只為了做那些大型的展覽或活動,增加政績,而忽視了民生的重要,阻礙了人民的基礎生活上的投資。
上海世博日前已圓滿結束,我認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極大的幫助。中國近年的國力提升一向是世界所認同的,而舉行世博就好像是各國對中國的能力的一番肯定。今屆上海世博屬歷年之最,展覽之廣博更是前者所不能匹敵,一次展覽就揉合了世界各國的文化於些,其代表性更是無容置疑。上海世博舉辦得有聲有色,中國的努力是大家所能看到的,將一個世界級盛事籌辦得如斯成功,實能令人刮目相看。中國於是次博覽會所投放的資源實是不能斗量,由此完全可以看見中國國力的雄厚。可是,是次博覽會亦令部分遊客為之側目。中國的國民始終於文化及行為上都有頗大的進步空間,還望下次國際性活動能向別國展示更多的優點。
上海世博日前已圓滿結束。我認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是有空接正面的幫助。 首先, 從經濟角度來看, 我認為中國是在適當的時機舉辦今屆世博, 原因是在金融海「潇」復甦期, 各國的不少工業企業家都藉此良機到中國上海參觀其他國家最新的高科技產品, 以發展工作作參考, 其中也有不少外國廠商因為這一次世博展覽而產生打入中國市場的意念。這不但促進我國工業發展, 亦能夠提升我國工商業管理層水平, 從而達到整體國家競爭力上升。 其次, 在科技實力方面來看, 我國著名的風俗畫<>的電子動態版成為受世博, 甚至全球目光所注視的重點科技展示品。從清明上河圖看出我國高超的文化藝術之餘, 亦製作其動態版本反映出我國尖端科技產品, 令人刮目相看。 因此, 我認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是有空接正面的幫助。
本屆世博會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博覽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辦機構預計吸引世界各地7000萬人次參觀者前往,總投資原計劃為300億美元,但由於全球經濟危機,目前最新資料顯示,中國中央政府在上海世博會的總投資額達到450億美元,是世界博覽會史上最大規模,同時也遠超於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第29屆奧運會。專門研究世博經濟的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最新評估就顯示,世博為上海帶來了800億元經濟效益。是次上海世界博覽會不僅創下逾7300萬人次入場、單日遊客數目最多、參展方最多、義工最多、園區面積最大等最少「5個第一」紀錄,園內遊人消費亦較預期為高,相信可繼上屆日本愛知縣世博後,再次做到收支平衡。 從以上幾點,這次世博的確為中國大來龐大收益,亦是繼北京奧運會後向外界展示出中國已經有能力舉辦大型活動,但是亦有美中不足之處。 例如最熱門的中國館預約券在20分鐘內派完,入場人士極之鼓譟,多番向派票義工理論,眾人爭搶時一度引發混亂,不斷向義工拳打腳踢,將 "上海世界博覽會"變成 "上海世界搏擊覽會。中國人不愛排隊,喜歡插隊的醜態盡情流露出來,相信外地旅客在心中已經扣了不少分數!會場聲稱內遍佈高科技的電子垃圾桶,按制一經打開,放進垃圾,便自動經由地下管道,集中處理,可是實際上經其實是沒一個可運作的。再加上會場只有普通話廣播,令外國旅客無所適從。由此可見,中國必須首先改善中國人不喜歡排隊,喜歡爭先恐後的心態等陋習,才能令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改觀,否則再舉辦幾多次世界博覽會或奧運會都是徒然的。
上海世博己圓滿結束,這吸引近七千萬人入場的活動,到底能否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呢?我不太認同。首先,要提升國際地位,並不是單靠一件事可以做到的,無錯,上海世博可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欣賞,欣賞的不只是世博館內的東西,還有我們中國的文化和景色。可是,中國給人的印象始終不太好,在上海世博之餘,亦有不少負面的新聞,例如蘇花公路山泥傾瀉的事件和劉曉波事件。如果,世博能夠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這兩件事豈不是能降低中國的國際地位?第二,確實當中有七千萬人入場參觀上海世博,從新聞報道可見,入場的絕大多數是中國人,外國人寥寥無幾。國際活動如世博和2008北京奧運,吸引到的,大多是本地的中國人。只是中國人到場觀賞,又如何提高國際地位呢?我認為中國政府應設立更多的配套設施令更多外國人到這些國際盛事參觀。最後,世博設立的意思是希望讓人更了解整個世界,而不是單一上海,倘若在世博的其他國家場館內的設計或展示的東西很吸引,這可能也能提高該國家的國際地位。中國如要提升國際地位,我認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認為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很大的幫助。首要,世界博覽會是一件國際的大節目,每四年舉辦一次,各國都會在主辦國的土地上興建一些與本國有關的埸館用以推廣本國,因此遊一遊世博,就可以話是遊過了全世界,因此每年都吸引了很多外國遊客到主辦國遊覽。而這次中國主辦的博覽會吸引了很多的外國遊客,令到很多人不再停留在網路上認識我們上海的快速發展,甚至知道中國的一線城市已比其他國際城市還要好。就正正因為遊客親身到來了解過,所以仔們會深信不疑,回國後更會與親朋分享,就這棣,上海好最新情況便會向外傳開,無形中上海的國際形象攸會得以提升。
上海世博的確令中國提升了國際地位,促進經濟發展。因為單是上海世博就吸引七千三百零八萬人入場。出席世博閉式的總理溫家寶表示,世博「成功、精采、難忘」,創造了多項新紀錄,如同一幅多元文化、和諧共榮的美好畫卷。復旦大學傳媒與輿情調查中心昨天下午進行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上海公眾認為世博會圓滿成功,九成以上公眾認為上海世博會讓世界更關注中國,對國家發展有重大影響。這證明了有大量遊客到中國上海世博參觀,令他們更了解中國文化,從而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我認為上海的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是有極大的幫助。首先是歷屆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國,都是擁有極高的國際地位。因世界博覽會是集百家之大成,收集了全世界各國的文化,所以舉辦國一定要有很公正的立場,對所有國都要一視同仁,不偏不倚,才能服眾。可見舉辦上海的世界博覽會是一個証明中國是大公無私的國家的証據。此外,主辦國亦要具有足夠的財力,才能夠把世界博覽會弄得有聲有色。可見中國舉辦上海的世界博覽會是可以証明中國是有很龐大的財力。
我認為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莫大的幫助。世界博覽會綜合了多個國家的文化,增強各國的交流,令其他國家對中國有更深入的認識,絕對提升了中國國際地位。上海世博是一個足足吸引近七千萬人入場的活動,不少外國人和中國人都慕名去參觀這個盛大的博覽會。而中國中央政府在上海世博會的總投資額達到450億美元,是世界博覽會史上最大規模,專門研究世博經濟的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最新評估就顯示,世博為上海帶來了800億元經濟效益。這一一証明了世博為中國帶來大大的經濟收益,這些經濟收益肯定了各國對中國的信任,而值得令人投資。由此看來,舉行世博就加強的是各國對中國的肯定,而令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
歷時多月的「上海世博」,已經完滿結束。而這次盛事吸引了世界各地眾多的參觀者,一睹上海世界博覽會的精彩。無疑地,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是有所幫助的。在上海的世界博覽會中,各國都會透過是次的機會向人們展示各國最具文化特色的展覽品,使更多人得知他們國家的文化特色,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的展覽館的建築構思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為主題,表現中國文化精神與氣質。中國的展覽館的設計更能顯示出中國的建築文代,令其他國家可對中國有更多的認識,更了解中國文化。藉此既華麗又成功的上海世博可見,中國國際地位在其他人們心中已漸漸提升了。
歷時半年的上海世博經已完滿結束,在是次盛事,中國已經向世界展示了其真實的一面,但對於她的國際地位有沒有影響,取決於我們從那個角度看這件事。若從經濟的層面看,中國在世博會創下的成績均是有目共睹的:是次上海世界博覽會不僅創下逾7300萬人次入場、單日遊客數目最多、參展方最多、義工最多、園區面積最大等最少「五個第一」紀錄,也是繼上屆日本愛知縣世博後,再次做到收支平衡的世博會。有專家估計,世博會所留下的配套未來也會繼續帶來收益。透過是次的投資,我想世界絕不會少覷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換言之在經濟的國際地位是有所提高的。 若從民生方面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世博會上也是表露無遺的。我指的不僅是中國館內所展覽的東西,而是走在街頭,每一個中國人所表現的:插隊、隨處便溺、亂拋垃圾等,情況簡直不堪入目,作為一個中國人,也為自己的同胞的所作所為感到汗顏,更何況是跟我們沒有一點關係的外國人呢?透過是次的表現,我想世界絕不會認同中國是一個有公德心的國家,至少曾經參加過世博會的人不會,因此,在公德心的層面來看,中國在國際間的地位該已直跌到了谷底 在一升一跌下,我們不能單純地用數學去計算他的結果,究竟功能不能抵過呢?過又是否能覆蓋功呢?留待後人細細思量吧。
上海世博終於圓滿結束,雖然我未能親身到上海參加這一大盛事,但我十分支持中國舉辦這盛事,而且認為這對中國國際地位絕對有幫助。
回覆刪除上海世界博覽會,顧名思義,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都聚首一堂,共同分享自己國家的地位。而中國身份東道主,能把如此重要的聚會搞得有聲有色,儘管在世博其間仍傳出一些問題如人數太多引致一部分人不能進場館觀看、人群秩序問題等,總括來說還可說是成功舉辦這聚會。這就已向各國證明中國是有能力繼08奧運後再一次成功舉辦大型國際活動,從而顯示出中國這發展中國家已慢慢成熟,國際地位也慢慢提升。
原本,中國在未對外開放時被別國認為我們是弱者,不斷的打壓及搶奪我們擁有的,現今的我們卻成長了,能在世博中向各國展示我國的實力,向世界宣告我們不再是任人斯負的弱者,令其他國家不敢再忽視我們的存在,給予我們應有的尊重及權利,這都是靠上海世博這橋樑與世界溝通的結果。
另一方面,中國擁有這些舉辦大型活動的經驗,將來再次舉辦類似的活動不是難事,如此一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已佔一重要的席位了。中國有能力和其他強國競爭,爭取舉辦有利國家的活動,就像這次世博,有人已經預計世博餘溫在未來十年仍能帶給中國利益,這能令中國的國際地位更進一步。
總括而言,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利而無害,這對中國在國際上、社會上及經濟上都有不同好處。世界博覽會圓滿結束,但中國邁向國際強國之一之路仍有漫漫長路要走。
我認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幫助。舉辦世界博覽會不只因為具有工商業價值,而是現代國家所需的創新意識以及新價值觀的湧動,都會伴隨世博會而來。
回覆刪除先看看復旦大學傳媒與輿情調查中心進行一項抽樣調查顯示,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上海公眾認為世博會圓滿成功,有逾七成的上海公眾參觀過上海世博園區,其中有百分之七十五的公眾不止一次前往參觀。參觀者對「東方之冠」中國館印象最深刻,沙特館和德國……館則位列受訪公眾心目中印象深刻場館的第二、第三位。上海世博會讓世界更關注中國,對國家發展有重大影響。
中國為上海世博會投入286億元人民幣,為改進地鐵、機場和其他公共設施投入更多。全市整修花壇和草坪,安裝新燈飾,整飭一新。除了世博會創造的就業機會,包括上海在內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因上海世博會,與旅遊有關的消費達120億美元。
世博也充分發揮中國以辦國際活動,來帶動區域增長的大戰略。有不少海外企業瞅準中國舉辦世博會良機,來中國找夥伴尋商機。
這都顯示了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幫助的。
中國今年在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雖然吸引了很多中外遊客到上海共參盛舉,不過要論及是否能因此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這點就有所保留。
回覆刪除無疑很多外國遊客因這次的上海世博,對中國加深了認識,中國館的建築外觀以「東方之冠」為構思主題,共分「東方足跡」、「尋覓之旅」及「低碳未來」3個展區,給全世界展現了中國由改革開放至今的蛻變歷程和從中領略中國城市興建規劃的智慧。上海世博會令中國人民一圓百年夢想,讓全世界見證中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提升,標誌著中國正以開放的襟懷走向世界,而非樹立國際地位。
另外,中國舉辦世界博覽會的主要目的恐怕並非為了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因為上海世博會對於中國而言,猶如又一次拓寬視野的啟蒙,讓中國人民看到自己、國家與世界的差距,更加以海納百川、虛懷若穀的姿態去學習各國的先進經驗和文化,為整個世界改善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準作出更大的貢獻。
所以這次的由中國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可是說世界各國的交流,不單單在政治上,而是從各國文化、社會、經濟和道德傳統等方面向世界介紹自己的國家。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準、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不盡相同,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到之處,所以世博會只是加強各國友誼的橋樑,並從中讓人們對中國加深了認識,但對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就有過其言。
歷時多月的「上海世博」,日前已圓滿結束。你認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上起了很大幫助。
回覆刪除地位,在此是說中國在國際間的影響力,以及認知度。
在今年世博會中,中國向外界展示了其地大物博,科技發展迅速的成績;同時又顯露了幅員廣大引起的問題。這些對於外界來說,絕對是一系列值得用以比較國與國的實力,以及外交價值。
而就今年世博來說,中國館自身的規模龐大,令人感到強大。加上其他成員亦充分展示其特色,在認受設計上中國亦沒有表現強硬,以致今屆世博成為歷屆以來最能展示自然美的一屆,共鳴於現今保護自然環境的大潮流。
今年的上海世博的魅力,無疑吸引了四方八面的遊客前來參觀,使中國的國際地位有所增加,不過也讓外國人深入了解中國人的特質。
回覆刪除首先,上海世博的確能夠讓中國的美﹑強大一面展示給外國人看,也能除了透過08年奧運,另外一個國際盛事證明中國已經再不是一個任人魚肉的弱國,有自己一套的風格和政策,使這些盛事成功完成。另外,中國舉辦世博也是為了增加國際地位,我相信中國這個目的已經做到了。
不過,我為何認為這次也加深外國人了解中國民族的特質呢?首先上海世博會不斷接到外國展館有「閉館」的威脅,德國館館長施米茨指摘,中國遊客因不滿排隊時間過長,拔起館外的花卉擲向德國館,又故意衝撞工作人員等的行為,深深影響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以我所知,這並不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衍生,這些表現共不是君子表現出來,君子應發乎情止乎禮,把情感表達得恰到好處的人格。雖然這是個個別例子,不過卻深深影響中國人的形象。
概括而言,這次上海世博成功完結是推高了中國國際地位,不過我認為中國需教育國民有人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再使國際地位增高。
數月來的上海世博會終步入結尾,這段時間來,上海世博可謂是眾人的焦點所在。
回覆刪除從北京08年奧運起,中國不斷有大型的世界級活動接踵而至,上海世博無疑是在其中最吸引人的一項盛事,中國的國際地位想當然有一定提升。中國地大物博,只是各個中國館的館場,經已向世界展示了其實力,如此成果,的確有目共睹的。但其實除此之外,所帶來對中國認識上的推動也是很多的,令更多的人認識中國比較不為外國認知的一面,令他們能全面地看中國的各種的發展和成就,亦藉此加強了外國對中國市場的注重。只是,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我希望中國政府不要就只為了做那些大型的展覽或活動,增加政績,而忽視了民生的重要,阻礙了人民的基礎生活上的投資。
上海世博日前已圓滿結束,我認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極大的幫助。
回覆刪除中國近年的國力提升一向是世界所認同的,而舉行世博就好像是各國對中國的能力的一番肯定。今屆上海世博屬歷年之最,展覽之廣博更是前者所不能匹敵,一次展覽就揉合了世界各國的文化於些,其代表性更是無容置疑。上海世博舉辦得有聲有色,中國的努力是大家所能看到的,將一個世界級盛事籌辦得如斯成功,實能令人刮目相看。
中國於是次博覽會所投放的資源實是不能斗量,由此完全可以看見中國國力的雄厚。可是,是次博覽會亦令部分遊客為之側目。中國的國民始終於文化及行為上都有頗大的進步空間,還望下次國際性活動能向別國展示更多的優點。
上海世博日前已圓滿結束。我認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是有空接正面的幫助。
回覆刪除首先, 從經濟角度來看, 我認為中國是在適當的時機舉辦今屆世博, 原因是在金融海「潇」復甦期, 各國的不少工業企業家都藉此良機到中國上海參觀其他國家最新的高科技產品, 以發展工作作參考, 其中也有不少外國廠商因為這一次世博展覽而產生打入中國市場的意念。這不但促進我國工業發展, 亦能夠提升我國工商業管理層水平, 從而達到整體國家競爭力上升。
其次, 在科技實力方面來看, 我國著名的風俗畫<>的電子動態版成為受世博, 甚至全球目光所注視的重點科技展示品。從清明上河圖看出我國高超的文化藝術之餘, 亦製作其動態版本反映出我國尖端科技產品, 令人刮目相看。
因此, 我認為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是有空接正面的幫助。
本屆世博會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博覽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辦機構預計吸引世界各地7000萬人次參觀者前往,總投資原計劃為300億美元,但由於全球經濟危機,目前最新資料顯示,中國中央政府在上海世博會的總投資額達到450億美元,是世界博覽會史上最大規模,同時也遠超於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第29屆奧運會。專門研究世博經濟的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最新評估就顯示,世博為上海帶來了800億元經濟效益。
回覆刪除是次上海世界博覽會不僅創下逾7300萬人次入場、單日遊客數目最多、參展方最多、義工最多、園區面積最大等最少「5個第一」紀錄,園內遊人消費亦較預期為高,相信可繼上屆日本愛知縣世博後,再次做到收支平衡。
從以上幾點,這次世博的確為中國大來龐大收益,亦是繼北京奧運會後向外界展示出中國已經有能力舉辦大型活動,但是亦有美中不足之處。
例如最熱門的中國館預約券在20分鐘內派完,入場人士極之鼓譟,多番向派票義工理論,眾人爭搶時一度引發混亂,不斷向義工拳打腳踢,將 "上海世界博覽會"變成 "上海世界搏擊覽會。中國人不愛排隊,喜歡插隊的醜態盡情流露出來,相信外地旅客在心中已經扣了不少分數!
會場聲稱內遍佈高科技的電子垃圾桶,按制一經打開,放進垃圾,便自動經由地下管道,集中處理,可是實際上經其實是沒一個可運作的。再加上會場只有普通話廣播,令外國旅客無所適從。
由此可見,中國必須首先改善中國人不喜歡排隊,喜歡爭先恐後的心態等陋習,才能令西方國家對中國人改觀,否則再舉辦幾多次世界博覽會或奧運會都是徒然的。
上海世博己圓滿結束,這吸引近七千萬人入場的活動,到底能否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呢?我不太認同。
回覆刪除首先,要提升國際地位,並不是單靠一件事可以做到的,無錯,上海世博可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來欣賞,欣賞的不只是世博館內的東西,還有我們中國的文化和景色。可是,中國給人的印象始終不太好,在上海世博之餘,亦有不少負面的新聞,例如蘇花公路山泥傾瀉的事件和劉曉波事件。如果,世博能夠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這兩件事豈不是能降低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二,確實當中有七千萬人入場參觀上海世博,從新聞報道可見,入場的絕大多數是中國人,外國人寥寥無幾。國際活動如世博和2008北京奧運,吸引到的,大多是本地的中國人。只是中國人到場觀賞,又如何提高國際地位呢?我認為中國政府應設立更多的配套設施令更多外國人到這些國際盛事參觀。
最後,世博設立的意思是希望讓人更了解整個世界,而不是單一上海,倘若在世博的其他國家場館內的設計或展示的東西很吸引,這可能也能提高該國家的國際地位。
中國如要提升國際地位,我認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我認為上海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很大的幫助。
回覆刪除首要,世界博覽會是一件國際的大節目,每四年舉辦一次,各國都會在主辦國的土地上興建一些與本國有關的埸館用以推廣本國,因此遊一遊世博,就可以話是遊過了全世界,因此每年都吸引了很多外國遊客到主辦國遊覽。
而這次中國主辦的博覽會吸引了很多的外國遊客,令到很多人不再停留在網路上認識我們上海的快速發展,甚至知道中國的一線城市已比其他國際城市還要好。
就正正因為遊客親身到來了解過,所以仔們會深信不疑,回國後更會與親朋分享,就這棣,上海好最新情況便會向外傳開,無形中上海的國際形象攸會得以提升。
上海世博的確令中國提升了國際地位,促進經濟發展。
回覆刪除因為單是上海世博就吸引七千三百零八萬人入場。出席世博閉式的總理溫家寶表示,世博「成功、精采、難忘」,創造了多項新紀錄,如同一幅多元文化、和諧共榮的美好畫卷。復旦大學傳媒與輿情調查中心昨天下午進行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上海公眾認為世博會圓滿成功,九成以上公眾認為上海世博會讓世界更關注中國,對國家發展有重大影響。這證明了有大量遊客到中國上海世博參觀,令他們更了解中國文化,從而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
我認為上海的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是有極大的幫助。首先是歷屆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國,都是擁有極高的國際地位。因世界博覽會是集百家之大成,收集了全世界各國的文化,所以舉辦國一定要有很公正的立場,對所有國都要一視同仁,不偏不倚,才能服眾。可見舉辦上海的世界博覽會是一個証明中國是大公無私的國家的証據。此外,主辦國亦要具有足夠的財力,才能夠把世界博覽會弄得有聲有色。可見中國舉辦上海的世界博覽會是可以証明中國是有很龐大的財力。
回覆刪除我認為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莫大的幫助。世界博覽會綜合了多個國家的文化,增強各國的交流,令其他國家對中國有更深入的認識,絕對提升了中國國際地位。上海世博是一個足足吸引近七千萬人入場的活動,不少外國人和中國人都慕名去參觀這個盛大的博覽會。而中國中央政府在上海世博會的總投資額達到450億美元,是世界博覽會史上最大規模,專門研究世博經濟的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最新評估就顯示,世博為上海帶來了800億元經濟效益。這一一証明了世博為中國帶來大大的經濟收益,這些經濟收益肯定了各國對中國的信任,而值得令人投資。由此看來,舉行世博就加強的是各國對中國的肯定,而令中國的國際地位提升。
回覆刪除歷時多月的「上海世博」,已經完滿結束。而這次盛事吸引了世界各地眾多的參觀者,一睹上海世界博覽會的精彩。無疑地,舉辦世界博覽會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是有所幫助的。
回覆刪除在上海的世界博覽會中,各國都會透過是次的機會向人們展示各國最具文化特色的展覽品,使更多人得知他們國家的文化特色,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的展覽館的建築構思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為主題,表現中國文化精神與氣質。中國的展覽館的設計更能顯示出中國的建築文代,令其他國家可對中國有更多的認識,更了解中國文化。藉此既華麗又成功的上海世博可見,中國國際地位在其他人們心中已漸漸提升了。
歷時半年的上海世博經已完滿結束,在是次盛事,中國已經向世界展示了其真實的一面,但對於她的國際地位有沒有影響,取決於我們從那個角度看這件事。
回覆刪除若從經濟的層面看,中國在世博會創下的成績均是有目共睹的:是次上海世界博覽會不僅創下逾7300萬人次入場、單日遊客數目最多、參展方最多、義工最多、園區面積最大等最少「五個第一」紀錄,也是繼上屆日本愛知縣世博後,再次做到收支平衡的世博會。有專家估計,世博會所留下的配套未來也會繼續帶來收益。透過是次的投資,我想世界絕不會少覷中國在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換言之在經濟的國際地位是有所提高的。
若從民生方面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在世博會上也是表露無遺的。我指的不僅是中國館內所展覽的東西,而是走在街頭,每一個中國人所表現的:插隊、隨處便溺、亂拋垃圾等,情況簡直不堪入目,作為一個中國人,也為自己的同胞的所作所為感到汗顏,更何況是跟我們沒有一點關係的外國人呢?透過是次的表現,我想世界絕不會認同中國是一個有公德心的國家,至少曾經參加過世博會的人不會,因此,在公德心的層面來看,中國在國際間的地位該已直跌到了谷底
在一升一跌下,我們不能單純地用數學去計算他的結果,究竟功能不能抵過呢?過又是否能覆蓋功呢?留待後人細細思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