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施政報告2010

「教育投資
134. 政府非常重視教育,現時教育經費佔政府整體經常開支超過五分之一,是最大的開支項目。我們會繼續投放資源,為市民提供優質及多元的教育,為社會培育優秀人才。

多元升學途徑
135. 我們為青少年提供多元及靈活的出路,除了十三所院校開辦的學位課程外,本地多所專上院校亦開辦涵蓋不同專業範疇的副學位課程。除此之外,亦有不少持續進修課程,以及職業教育和培訓課程,供青少年選擇。

136. 我們會推動專上教育多元化的發展。我們建議設立總承擔額達二十五億元的基金,支持自資專上教育的發展。該基金將為修讀自資專上課程的學生提供獎學金,以及支援院校提升教學質素。

137.         與此同時,我們建議由二零一二至一三學年開始,把公帑資助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增加至每年一萬五千個。此外,我們在參考了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意見後,建議逐步把高年級收生學額增加一倍至每年四千個,為副學位畢業生提供更多升學銜接機會。建議的新增學額將涉及每年約十億元的額外開支。當以上建議全面落實後,適齡人口組別中將會有超過三成的青年有機會修讀自資或公帑資助學位課程。連同副學位學額,修讀本地專上課程的青少年約達六成半,相對於十年前約三成的比例,增幅超過一倍。

138.         社會目前關注專上學生貸款的利息及還款安排,政府已開展各專上學生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的檢討。檢討的範圍包括各計劃的涵蓋課程、貸款額、利率、還款安排以及改善拖欠還款情況的措施。我們正制訂具體的建議,在今年底再諮詢公眾。

題目 :
試以四百字左右,談談你對施政報告「教育投資」一項的意見。

16 則留言:

  1. 香港雖是一個彈丸之地,但卻因為人傑地靈,成為了國際金融中心。為緊貼時代步伐,我們的知識水平亦必需提高,為此政府非常重視教育。在是次的施政報告,「教育投資」成了重要一環,在我而說,這是一把雙刃刀,既能利己,又可害己。
    就例如是次投資主張推動專上教育多元化的發展,此舉無疑能夠降低取得高學歷的需求,令有志進修者得已提升知識水平,從而提高港人競爭力。但深一層來說,現今專上教育的水準參差,即使能夠提高知識水平,但亦不能為香港緊隨世界潮流作出大貢獻。雖政府提出將會支持院校提高素質,但在現階段支持的作用在於均化質素,換言之,在某種定義上,推動專上教育發展並不是最為折衷的方法。萬一政策反應冷漠,又或者出現變數,政府則有可能令剛從人質事件中稍為挽回的民望再次插水,這都不是官民所望的。
    總結的說,教育對於知識型社會,對於港人競爭力上,佔據了關鍵地位,但教育必須循序漸進,是次的施政報告選材方向正確,「欲速則不達」,在細節上政府必須仔細規劃,將問題減至最少, ,把雙刃刀揮灑自如。

    回覆刪除
  2.   首先,我對政府為青少年提供多元及靈活的出路而新辦不同學位課程、副學位課程、持續進修課程,以及職業教育和培訓課程感到高興,畢竟此舉代表政府十分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此卻令人擔心這些新辦的課程能否與社會上的工作接軌。學生畢業後,如果沒有相關的工作做,讀了這麼多年書都只會白費,那麼開辦新課程的舉動也只是徒勞無功。政府應進一步跟進以上新辦課程的接軌問題,如將來工作公司會否承認此學位、或修讀此學位後的就職機會等,這對學生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對於增加學士學位,本人當然支持。由於新學制「334」的出現,2012年入讀大學學士學位的人數有兩批學生,一是舊學制的中七學生,一是新學制的中六學生,增加學士學位不但能紓緩2012年的學位緊緊,也令學生的競爭不會比往年大的多,對2012年的考生也較為公平。不過,政府也應注意增加學士學位後,眾學院有沒有能力應付增多的學生,以免因學生過多而教學資源被分薄及教學素質下降,這對學生及學校都有不良影響。
      看到政府有注意到我們學生的訴求,並有改善的地方,我感到十分高興,但希望政府不要虎頭蛇尾,說就說得動聽,卻一點也沒有改善。如果政府能執行到上述的措施,並解決引申出來的問題,相信這對學生會有一定幫助。
      只是政府也不能就此停步,理應繼續完善現今有問題的「填鴨式」教學制度,改變學生及家長長久而來的「分數就是一切」的想法,,令他們明白只要有一技旁身,仍能邁向成功之路。這個問題已經提及多年,但政府一直未能解決,希望將來有一天,學習對學生來說不會再是痛苦,而這一天的來臨就靠政府提出的措施了。

    回覆刪除
  3. 教育對每個國家都是很重要的, 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的好與壞是深深影響社會未來的發展。因此,政府必須投放大量資源在教育上,以栽培更多人才成為社會未來的棟樑。要有良好的教育,第一要點便是錢!在這一方面,我們不得不讚賞一下香港政府,因為教育經費是佔政府整體經常開支超過五分之一, 是最大的開支項目,可見政府是很重視教育。可是,教育經費多就能代表教育質素和制度好嗎?事實其實不是如此。

    國際知名智庫Legatum Institute公布今年的全球繁榮指數排名,香港在教育範疇上整體排名只得53,其中只有58%受訪港人對香港的教育質素感到滿意。這是意料之內的,雖然政府的確投放很多資源在教育上,但教育制度還是依賴考試,因此學校的教育已經是純粹為應付考試,而不是為擴闊知識領域,試問學生又怎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他們體會到的只有無窮無盡的壓力。幸好政府除了十三所院校開辦的學位課程外,亦有不少副學位課程,持續進修課程,以及職業教育和培訓課程,供青少年選擇。

    而最近最受外界關注的教育改革可算是「334」新學制,身為當事人的我,深深體會到「334」新學制對舊學制學生的影響。雖然政府承諾增加學位課程學額至每年一萬五千個以致興舊學制學生沒有競爭,但事實又怎會沒有競爭。例如一些熱門學科如醫科,工商管理,藥劑等,真的有雙倍的學位嗎?稍為動動腦便知道是沒可能。而且, 新學制的認受性還存在很多爭論,這可能影響學生在畢業後難以搵工。由此可見, 新學制對學生的影響很大。

    學制改革已成事實,只希望政府能夠繼續投放更多資源,幫助一些未能升讀學士課程的學生,令他們有更多出路可以選擇。

    回覆刪除
  4. 我對施政報告「教育投資」有以下看法。

    第一,我認為撥地興建國際學校吸納珠三角的學生,間接剝奪本地學生的升學機會,亦削弱了本港學生的競爭力。香港的教育,再差也比内地好。如果學生能靠自己的實力來香港,也可以接受。

    第二,「教育投資」一項中,政府應多著重香港老師的教學方式。老師不單只教授基本知識和技能,更有社交技能,學生從小便可學習到處理人際關係技巧,培養出理性和客觀的分析力。這種教學方式可給予小朋友更多空間,提高他們的創造能力,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極之重要。芬蘭之所以能夠擁有穩定的政府和快速的經濟增長,全賴其明確的教育方針,教育對一個國家真是極之重要。

    回覆刪除
  5. 在施政報告中,教育經費佔政府整體經常開支超過五分之一,更是政府最大的開支項目。政府的確投放不少資源教育投資上,但世事往往不一定從心所願,資源投放的行動是進行了,但我認為政府欠缺檢討的成份,大量的資源投放是否有正比的成效?不只資源投放的部分重要,政府應多監察資源的使用及效果,再作出適當調整和改善。另外,我認為政府視培育優秀人才為重點,對其他青少年稍有不公平。當然,施政報告中政府有提到專上院校和建議設立總承擔額達二十五億元的基金作為獎學金去年提供多元及靈活的出路給青少年,我認為這是未必足夠去應付龐大的申請數量,這更令貧窮學生的求學路程雪上加霜。有見及此,我建議政府可針對不同家庭的經濟能力去提供更全面和實際的資助,而不是泛泛而談,令有意求學的學生可完成學業。畢竟每個家庭有著不同的問題和煩惱,特別在教育方面,這影響家庭幸福和下一代的社會發展。總而言之,施政報告「教育投資」一項仍有改善的空間,望政府能好好改進而獲得市民的支持。

    回覆刪除
  6. 從施政報告中,政府把教育方面投資最多經費,可見政府對教育的重視。政府提供了多元升學途徑為青少年提供多元及靈活的出路,表面上當然有它的好處。無疑地,因多了不同的副學位課程讓青少年選擇而令他們會有更樂觀的心態,他們會認為即使在公開考試中失敗或是沒有興趣讀書都可以有其他的出路,而不需自尋短見。但是,正如有位同學提及新辨課程的接軌問題,政府又有否考慮過呢? 如果這些課程是不能涵接日後的工作的話,那不是浪費了參加者的金錢,對開支有困難的家庭而言還會造成更大的影響。所以政府應從更長遠的角度去考慮教育投資方面的方案。

    回覆刪除
  7. 香港政府能正視學生的需要,定然是可喜可賀的。香港既要轉型為知識型經濟,教育上的投資,定然不可少,學生和學校的質素,應為重中之重。本次的施政報告中,著重提高了學額的數量而不是質量,我認為可能是不太有在長期上推動香港發展的動力。過多的琍學士學額,有機會令到香港的學生水平下降,令香港的教學水平下跌,平均水準也就相對下降。當然,其實提高學位並不是一定帶來這些惡果。我認為香港政府需就學院的水準上加以更多援助,以免令學生增長的同時,教學上卻無相應的配套,致使教學失衡。

    回覆刪除
  8. 我認為這份施政報告是挺不錯的,因為它考慮到現在的香港教育缺乏了全面性,學生和青少年沒有太多的出路,等問題。因而新辦了不少學習課程,好讓青少年可以得到更多選擇,不會浪費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斷送了美好的人生。此外,它又決定會為學生提供免入息審查貸款,這不但可以增加收入,而且又可以令一些不想依賴父母的學生自食其力,令自己更獨立,是一舉兩得的。此施政報告又會增加大學學位,令更多人可以在知識的沙灘上拾貝殼,令整體的知識水平提高,吸納更多人移民,令香港在知識水平上佔一席位。

    回覆刪除
  9. 在2010-11施政報告的教育投資一項中,現時教育經費佔政府整體經常開支超過五分之一,是最大的開支項目。可見政府非常重視教育這一環節,不過這些支出是否出得其所呢?政府這次教育投資主要的是為市民提供優質及多元的教育,為社會培育優秀人才。那些成績不佳的學生呢?他們不用培訓嗎?我 覺得這次政府只求培育優秀人才,未能全港學生也受惠。
    雖然政府建議由二零一二至一三學年開始,把公帑資助第一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增加至每年一萬五千個,無疑是增加了學士學位,但也有不少的學生未能修讀學士學位課程,可能靠著副學位來升讀。現時的升讀途徑多了很多,雖然俗語有說「行行出壯元」,但香港的競爭十分大,大學生失業指數更從04年開始不斷的上升,所以有其他途徑升學並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政府應該是想辦法解決失業問題才能夠應付「供多於求」的情況。

    回覆刪除
  10. 對於政府本年度的施政報告,本人實是感謝行政長官對教育升學方面的關注。從剪下的部分中,本人可見政府確實是有意加強對現今社會的學生的學位支持,特別是學士學位以外的副學位及文憑學額增加。可是,政府這樣的'治標不治本',委實能提升本港學生的學歷或能力?一味兒增加升學的學位,所幫助到的只是為原來不合資格升讀學士學位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升學機會,而壓根兒學生所擁有的能力其實並未有提升過,他們多讀幾年只是為拿取那張證書。
    由此可見,增加升讀的學位並非一個改善教育的好方法。現時學生的問題是出於初中的教學上,依我所見,將資源投放於初中時期應為較佳的方法。

    回覆刪除
  11. 對於本年度所發表的施政報告「教育投資」一項,我認為政府未能完全照顧一批舊高考制度學生及成為「白老鼠」的334新高中學生的升學路線圖,以及繼續忽視高級文憑及副學士等認受性及管理問題。
    首先,從施政報告「教育投資」一項,政府並未有為第一屆新高中學生及舊制預科學生設計及公佈合適的大學聯招安排。對於新高中課程的學生來說,他們並不知道升讀大學的要求及實際安排,而政府亦未能提出妥善安排來解決問題。因此我希望政府能夠盡量解決中學生升學問題。
    另外,現時,有不少副學士學生們異口同聲地提出課程認受性問題,有很多大型企業僱主未曾承認有關課程合乎資格,而且,某些副學士課程質素參差不齊,另參加課程學生白白浪費寶貴的金錢和時間。所以我建議政府更應著重解決高級文憑及副學士等認受性及管理問題。

    回覆刪除
  12. 教育投資在每一個國家都佔有一個很高的地位,而它所佔的比例都是很高的。而在香港「我們很重視教育投資」這一句,我相信大家都已經聽了很多次了,不錯,每次提到這一項時,政府都會增加對教育的投資,但是成效又如何呢?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
    其實只是不停地增加投資,不停地增加大學學位並不是為我們好,相反更可能會害了我們。自古以來物以罕為貴,現在的大學氐已經不值錢了,一名大學生投入社會,可能只有$8000,足夠生活嘛?以前,人們一知道你是大學畢業生,便爭相去請你,但現在呢?每年有近10000名大學生投入市場,除非你是一名很勁的學生,否則找工作好比登天。
    當然我明白政府這樣做是為了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我除了希望政府把池塘弄大,還要保持池中魚的質素,否則只會是好心做壞事。

    回覆刪除
  13. 我認為政府的教育投資中「增加副學士學位」尚有不足之處。

    首先,政府增加副學士學位是好,但政府有否考慮修讀副學士學位的學生的出路呢?部份副學士課程並沒有銜接至本港大學所開辦的學士課程,這會影響他們日後的升學與進修。除此之外,在現社會下,副學士畢業生受聘的機會比學士畢業生更少,試想想,修讀一樣的學系的學士和副學士相比,學士畢業生具有較高學歷,老闆或會聘請學士畢業生來幫助推動公司發展,再加上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失業率上升,副學士畢業生在此情況下較難尋找合適的工作。所以,希望政府能考慮副學士學位的銜接與岀路,使更多副學士畢業生受惠。

    與此同時,政府在專上學生貸款的利息及還款安排方面,可以減低還款利息,以減輕專上學生的經濟負擔。

    回覆刪除
  14. 青少年是未來社會的主人翁,無可否認政府應投放大量資源在教育上。令青少年學習和發揮所長,以便將來他們踏入社會時不會手足無措。我認為這份施政報告有好的地方,也有需要改善一下的地方。

    首先,我認為施政報告中提及會增加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利用十億元的額外開支使更多學生接受專上教育以及開辦更多持續進修課程是不錯的。第一,在2012年舊學制的中七和新學制的中六學生同時進大學,如果學生多了,學位卻不變,便會對這兩屆的同學造成不公平的現象。第二,要在現今香港社會找到一份穩定而又足夠生活的工作確實不易,所以政府開辦更多專上教育是正確的,因為不少穩定和足夠薪金的工種都要符合專上教育這個條件,另外,不斷增值自己也是個好辦法,所以持續進修課程也是個適合的投資地方。

    雖然如此,香港這個地方是以「成績」來評價人的。一個成績比較好,一個成績比較差一起去見同一份工作,老闆無疑會聘請成績比較好的那一個。但就忽略成績較差一個的所長。我認為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令人們知道除了成績,也應該考慮其他因素。其實政府可參考外國的做法,亦可以投放資源發掘學生除了讀書以外其他的專長,這個項目的比重應和公開考試佔的比重一樣,令學生和家長消除「死讀書」的憂慮。

    所以,我認為政府不應只投放資源在「填鴨式」的學習方式上,而是要教導學生尋找他們的所長,以便將來發揮。

    回覆刪除
  15. 教育,一直是每個地區所重視的,因為它決定了人才的培育,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將來,越是越發達的地區,越是不會吝嗇在教育的開支。不過從施政報告可見,港府似乎對教育採取重量不重質的態度。

    施政報告中不及強調要新增學位課程、副學位課程、持續進修課程、職業教育和培訓課程的學額,但是一味加數量又是否一個治標的方法呢?事實不然,正因學額的增加,大學生變得泛濫,一個學位再不是競爭力的保證,若盲目提高數量,只會適得其反。

    因此,要真正做到人才培育,應改變教育方向,轉為重質不重量的教育。隨著出生率不斷下降,數量再也解決不了教育的問題,若政府能把資源放到教育的質素提升上,似乎更能配合未來社會的需求。而小班教學正是上上之計,教師能集中地協助學生的學習,亦可針對學生的缺點作重點改善。

    我相信集中培訓比平均培訓到頭來頭頭不到岸的方向好,因此我認為當局應著手開始研究如何優化教育質素而不是教育學額。

    回覆刪除
  16.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猶如鑄鐵爐,將青少年這把毫不起眼的鐵片鑄造成削鐵如泥的利劍。每一年的施政報告,政府都會將大量的筆墨投放在教育政策上。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如其吸納外地人才,倒不如創造本地人才來得更有意義,也保障了香港長遠競爭力的維持。但香港教育政策能為香港創造多少人才呢?我想大家都不言而喻。

    香港教育衣不裹體,政策屢變,毫不完善,讓各校無所適從。就如中學的教育語言問題,已弄得塵土飛揚。教育語言如此,就更枉論其他如青少年失學的教育危機了。

    在施政報告中不乏“增加學位”一詞,但這根本無法解決現時香港社會在教育上的深層次矛盾,反而更惡化矛盾。往日的“天之驕子”現在連一份月薪$4000的工作也找不到。但大學學位就猶如進入社會的門票,那些非大學生的青少年根本就甭想找到一份可“養活自己”的工作。如現在增加學位,只會令大學生更加氾濫,大學生的市場價值就會邁向谷底。如要解決問題,就必須加強大學生和其他學位的社會認可性,將扭曲的社會價值觀矯正過來,改變青少年往日漫不經心的形象,從而增加雇主對青少年的信任與投入。

    現時大學學位猶如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如果香港政府依然執迷不悟,那麼最終只會重蹈英國覆轍,大學生淪落得成為男妓、鋼管女!這樣豈不暴殄天物,浪費了我們投放了超過五分之一公帑所投資的人才?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