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11月25日中六乙班題目

醫管局冀市民繼續續支持器官捐贈
(商台) 1110 星期三

換肝的海關關員袁偉祥,仍然在瑪麗醫院留醫。財政司長曾俊華早上到醫院探望,在病房逗留約二十分鐘,他指袁偉祥情況好好,很健康。主診醫生盧寵茂表示,袁偉祥精神很好,感覺他有鬥志,很想盡快回復健康,他亦可以吃飯,胃口不錯。 醫管局港島西聯網總監陸志聰表示,瑪麗醫院作為主要器官移植中心,會繼續推廣器官捐贈文化,希望市民繼續支持器官捐贈。

題目:試就研習所得,談談你對器官捐贈的看法。

7 則留言:

  1. 器官捐贈,一個簡短易明的短句,但真正能把它付諸行動的又有幾多人呢?
    我們常常說社會需要進步,可是在進步的同時,卻又把自己密封在傳統價值觀的框框內,認為死後要保留完整的身軀才是正確的,這個觀念不僅令社會發展停濟不前,甚至會令社會的發展倒退。
    若每個人死後都不願意把自己健全的器官捐獻給有需要的人,那麼只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因此而死亡。換言之,社會失去的不僅是不捐贈器官者的人,而是要加上得不到器官捐贈的人,而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是社會未來的棟樑呢?但若能以一人救活另一人,那麼被救活的可能就會多了一重使命,去回饋社會,促進社會的進步。
    再說現今的醫學先進,人們的存活率已經提到很高的水平,但是醫學再發達也得靠人們的支持才能成就科技的成功。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人願意捐獻器官,即使有再成熟的醫療技術,也是無用武之地,那麼社會的發展似乎因而也變得退步了。
    社會發展不是隨便說說就能達成,也得靠我們,因此我們應該放下自私的心,把器官捐贈付諸行動吧。

    回覆刪除
  2. 雖然現代醫學昌明,但仍然有很多疾病是難以根治的。有不少病患者,因為某部份的器官嚴重受損,需要器官移植,來幫助他們重獲新生。 相信大家不時會留意到在報刊或傳媒中不少善心人捐贈器官拯救他人的個案,可見香港人情味仍濃。但是香港多年來捐贈器官的人數一直偏低,適合器官移植的器官實在是供不應求。

    生離死別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每個人都要接受它。死亡,往往是既難受又可怕的。中國人有一個傳統觀念,就是「死要全屍」,認為這樣死者才能投胎,或不會成為孤魂野鬼。其實這些觀念已不合時宜了,隨著時代的轉變,把去世的人的器官捐出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已是普遍的事,這行為充分表現了人類之間的愛。

    在一個文明而且科技發達我社會,器官捐贈是一個「愛人如己」的精神,捐贈者無私的愛,不為名利,不求回報,大愛的精神延續了生命,超越了任何國界,無分彼此,發揮了生命的價值! 器官捐贈延續他人的生命,受幫助的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庭,這樣就如讓病患 者與他的家人以歡笑、幸福為捐贈者活下去。只因為人雖死,愛仍在!

    回覆刪除
  3.   器官捐贈,有分為在生人士的捐贈和已死人士的捐贈,在現今社會中已經算不上是一項新穎的技術,但到現時,市民對將已死人士的器官捐贈仍有很大抗拒,他們大多都不願意當自己或親人死時把器官捐贈給有需要人士,在生人士的器官捐贈的情況更為嚴重。器官捐贈的好處,相信無人不曉,只要一捐,病人就有多一線康復的希望,「救人一命勝過七級浮屠」這句話無一個中國人不知,但為甚麼事實如此?
      不把親人死後的器官捐出,恐怕是因為對親人的顧念,就如不忍他們的屍首被放在地上被蟲獸吞食一樣,他們也不忍見到親人的屍首被醫生用手術刀切成一塊塊再將不同器官捐給不同的人,這跟死無全屍有何分別?而且中國人最重的是情,「親親以及仁人」,有血緣關係的人比無血緣關係的更為重要,幫助到別人又如何?救人一命又如何?親人是否「死無全屍」更為重要!這就是中國人的情,就是中國人的情令這個器官捐贈的善事倫為使親人死無全屍的兇手。這樣的話,哪有人願意贊成器官捐贈?
      如果是自己死後的器官,就更為著緊,不但有如同捐出親人的器官一樣的顧慮,而且傷害自己的屍首恐怕更使人難以下決定。「身體髮膚,受諸父母」,自己的身體,是由父母所給的,這麼重要的禮物,怎能因別人的疾病而捐出?
      至於在生人士的捐贈,就更為少數,最擔心的恐怕是自己的健康。器官呀!捐了給別人對自己的身體一定有影響,而且捐贈器官是一項手術,手術自然有風險,如果是親人有病需要捐贈器官還可以考慮,但為甚麼要為一個三不識七、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承擔這個風險,把自己的器官捐贈呢?
      器官移植,是人類醫學的一項進步,不錯,這技術的確可以救助很多病患者,但若無器官捐贈,哪來器官移植?若想把器官移植此技術發揚光大,我想最需要的還是要解決器官捐贈與中國傳統思想的沖突了。

    回覆刪除
  4. 個人意見來說,我是支持器官捐贈的方案。首先「逝者已矣,生者甚憐」,我認為人死不能復生,當然他的器官已對他沒有任何用途,假如不是把器官捐贈出來,器官可能只會隨著死者身體的腐爛而消失,這樣既對死者沒有任何幫助,又浪費了一次可以改變別人一生的機會。
    中國傳統思想影響不少人對器官捐贈的看法,中國人希望死後要全屍,他們認為器官捐贈是對死者的不敬。我頗贊同這說法,但當傳統思想與救人一命比較起來,顯然器官捐贈更值得我們去推行。中國傳統確是我們該保留,但隨著時代的改變,我們應改善傳統思想,去保留和發揚更適合現在的思想,而不是墨守成規。
    所以,我認為器官捐贈雖不合乎中國傳統思想,但是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一來可以幫助別人去過新生活,他們的家人亦可減輕傷痛;二來死者家屬亦會感到安慰,因為能夠使人快樂。死者家屬經歷過失去家人的哀傷,他們應當明白這種傷痛的程度,將心比心,又豈能把傷害延續下去?人皆有惻隱之心,所以我認為器官捐贈是應該受到支持的。

    回覆刪除
  5. 大家曾經有否想過,當自己去世過會捐出自己的器官嗎?會簽器官捐贈的卡嗎?可能這個問題對大家來說都有點遙遠。但我卻常常在想:當我去世後,我必定會把身上的器官捐贈出去,幫助一些在世人。
    其實現今已有廣告呼籲市民簽器官捐贈卡,相信很多人在排隊輪候器官移植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很可惜地,願意捐贈器官的人相當的少,有些等候器官移植的病人亦等不及好多人士的捐贈而出世了。
    器官捐贈是十分之有意義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器官便可救活一個人的生命。
    為什麼大部份人也不肯捐贈器官?我想這都是受中國人傳統的觀念所影響。大部中國人都認為人死後應該要保存完整的屍體,這才算是死也要死得好好看看吧!
    但是保留全屍又有何意義呢?倒保留全屍,不如把器官捐贈出去,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因此,我是非常同意器官捐贈的。

    回覆刪除
  6. 香港不少團體組織定時紛紛舉行籌款活動,香港人亦會踴躍參與。他們在這方面的慷慨解襄、熱心助人精神是不容置疑的。不過,談到捐贈器官時,儘管找明星宣傳、舉行大型活動等來鼓勵市民捐贈器官,卻只有零碎的回響。究竟原因何在呢?

    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大部份人們都不願意捐贈器官,並希望死後能保留全屍。這種「死有全屍」的傳統觀念卻減退人們捐贈器官的意慾。

    再者,部份人們都願意捐贈器官,但沒有主動將這意願告訴家人及商量,以致身故後,家人不是猶豫不決,就是斷然拒絕。這往往錯失許多噐官捐贈的機會。

    還有的是,他們不能衝破自己的心理關口,因他們考慮身體狀況、年齡、宗教信仰等,所以,他們難以接受與支持器官捐贈。

    總括而言,傳統觀念、缺乏主動與心理因素都便人們對器官捐贈卻步。希望大眾能放下傳統觀念,主動告訴家人有關捐贈器官的意願,並嘗試解開心結,使更多患者受惠。

    回覆刪除
  7. 中國人相信「如何來就要如何走」,即是說,出生的時候有多少東西,死的時候也要帶走多小東西,所以中國人對器官捐贈一直都抱著抗拒的態度。因此當親人死後,家人往往都斷然拒絕捐贈器官的建議,從而令很多有用的器官長埋黃土。
    但家人們又有沒有想過,就算讓自己的親人留一個全屍,器官對屍體來說是沒有用的,親人不會因為留個全屍而復活,相反,把器官捐給有需要的人,可以把別人的性命延長,往往救活的不是接受者,而是他們全家,我們更可把這視作自己親人性命的延續...何樂而不為?

    回覆刪除